扫黑”与“打黑”有什么区别
重点打击的黑恶势力有哪些?
在中央确定的10 类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的基础上,青海省结合实际,确定了 13类打击重点。
第一类
重点打击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制度安全、政权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
第二类
重点打击采取贿赂、暴力、欺骗、威胁等手段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经济资源、侵吞集体财产的黑恶势力。
第三类
重点打击利用家族、宗族、宗教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乡霸”等黑恶势力。
第四类
重点打击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煽动农牧民闹事,组织策划群体性械斗或上访的黑恶势力。
第五类
重点打击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物流等领域、行业,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垄断经营的黑恶势力。
第六类
重点打击盘踞在商贸集市、批发市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场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坐地起价、收取保护费的市霸、行霸等黑恶势力。
第七类
重点打击操纵、经营“黄赌毒”、地下赌场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
第八类
重点打击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软暴力讨债”的黑恶势力。
第九类
重点打击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的黑恶势力。
第十类
重点打击境外黑社会入境发展渗透以及跨国跨境的黑恶势力。
第十一类
重点打击借刑事治安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等事由,利用宗族、宗教( 寺院 )势力插手基层社会管理、执法司法,组织、煽动、裹挟群众非法“出兵”,索赔“赔命价”“赔血价”,收取“退兵费”的黑恶势力。
第十二类
依法打击借“民族宗教”“母语保护”“环境生态保护”为由,煽动信教群众制造教派纷争,组织非法法会敛财,干预国家正规教育和正常建设的黑恶势力。
第十三类
依法打击少数长途货车、出租车行业以外来经营影响生意收入的名义,组成“哈达车队”占路抢货、冲卡堵卡、罢运上访等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侵犯企业及他人利益的黑恶势力。
重拳打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活动
为深化打击涉枪涉爆专项行动,做好枪支爆炸物品管控,确保全省公共安全和大局稳定,将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纳入“扫黑除恶”总体部署,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保持对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活动“零容忍”,切实做到深挖、重打、断源。
村级组织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如何发挥作用协助做好线索摸排工作
定期对本地“村霸”“地下执法队”等涉黑涉恶线索进行持续不断的排查,将排查出的问题线索及时报送本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机构。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打消顾虑,积极配合支持公检法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深入开展村级换届“回头看”
以县为单位深入评估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的履职情况,对在大是大非面前认识不清、立场不坚定,对村级事务不负责、不作为,有涉黑涉恶行为,服务意识差、群众意见大等问题的村干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对确属涉黑涉恶的村干部要坚决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把加强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建设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坚持一村一策治理,逐步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强化村党组织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大力推广固定党日制度,开展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旗帜鲜明地同黑恶势力作坚决斗争。
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监督
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和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有效防止黑恶势力插手村级事务。
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
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工作,广泛宣传、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接受广大群众的举报检举,全面做好线索举报人及其家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工作,用实际行动鼓励支持他们毫无顾虑地投入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
教育引导广大第一书记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村“两委”加强村民法治教育宣传工作,提升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促进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引导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反映线索,共同参与打击,最大程度夯实扫黑除恶的群众基础。
传承发展乡风文明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指导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营造积极向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互助互爱的新时代乡村新风尚。